2022年8月,ReelShort横空出世,这是当时北美首个竖屏短剧平台。当时海外长篇内容的发展进入瓶颈期,电影和电视剧逐渐失去对观众的吸引力,使得中国短剧的爆火。随着短剧的越来越火,ReelShort、FlexTV等应用多次登顶多国应用商店榜单,霸道总裁、吸血鬼、狼人等题材俘获了大量海外观众。
然而,喧嚣之下,一个问题逐渐浮现:当新鲜感消退,猎奇心理满足后,微短剧靠什么留住海外观众?
答案或许正在从技术竞争、流量竞争转向文化叙事能力的竞争。
PART 01
出海微短剧:从“奇观”到“常态”的挑战
初代出海微短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奇观化”叙事。
将国内验证成功的“霸道总裁”“先婚后爱”“逆袭复仇”等强情节模式,套上西方吸血鬼、狼人、豪门等外壳,制造出了一种新鲜的文化混搭感。这种新奇感成为了最初的流量密码。
但这种模式只是中式内容披着西式外衣,天花板很低。
尤其是短剧的本质决定了其情节高浓度、人设扁平化、情感强冲突的特点。当同类作品大量涌现,套路迅速被熟悉,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是必然的。一旦从“奇观”变为“常态”,若没有更深层的内容吸引力,用户流失是迟早的事。
如何将观众的垂直注意力转化为真正的故事叙述?
PART 02
文化折扣VS文化共鸣:叙事能力的核心战场
“文化折扣”是内容出海时普遍面临的挑战。
“文化折扣”指的是因文化背景差异,海外观众难以理解、认同和消费其他文化产品,导致其价值降低。通俗来说,国内的一些短剧的“梗”,由于文化差异导致国外受众没办法接纳,导致短剧效果大大降低。
早期的微短剧通过采用西方演员和表面化的西方元素,试图最小化这种折扣。这确实降低了入门门槛,但并未真正解决深层的文化隔阂。当竞争进入下半场,能否从“规避文化折扣”转向创造“文化共鸣”,成为了成败的关键。
真正的文化共鸣,不在于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哪里,而在于故事内核是否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观,比如爱、恐惧、渴望、奋斗、家庭、自我实现等。
高效的工业化生产可以让中国短剧迅速占领海外市场,但要想长久扎根,必须依靠叙事能力,将中国的文化内核、情感模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国际性表达,让海外观众不仅能看懂,更能被打动。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在地化。
PART 03
下半场竞争: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通过我们多年和国外媒体合作的“实战经验”来看,“微短剧出海”的下半场,绝非简单的翻译和套壳,而是一场深度的文化叙事能力的竞赛。
这场竞赛围绕几个核心维度展开:
1. 共情能力:挖掘人类共通的情感
不再依赖狗血和猎奇,而是回归到情感本身。无论是东方的含蓄内敛,还是西方的直接奔放,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家庭亲情的守护、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是共通的。叙事的关键在于找到这些共鸣点,并用精准的方式击中它。
2. 文化融合能力:超越符号,深入肌理
未来的成功作品,可能不再是“中式故事西式皮”,而是深度融合。我们可以用国际化的视听语言,讲述一个蕴含中国处世哲学、伦理观念或生活方式的故事。比如,中式“家文化”中的羁绊与责任,能否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产生新的对话?这些深层次的融合尝试,将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3. 工业化创新能力:赋能文化叙事
中国微短剧的工业化制作能力——高效、敏捷、数据驱动——是巨大的优势。
在下半场,这种能力不应只为“量产套路”服务,而应赋能于“文化叙事创新”。通过大数据洞察不同文化圈层的受众偏好,指导内容创作,实现文化叙事的精准化和个性化,让小体量的短剧也能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
PART 04
结语:从“流量出海”到“叙事出海”
微短剧的初次出海成功,是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模式创新和商业化能力上的一次胜利。它证明了我们有能力生产符合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消费习惯的内容产品。
而下一阶段的竞争,将更进一步升维。它考验的是我们能否用世界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讲述打动人心的中国故事、东方故事。这不再仅仅是商业竞争,更是一场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谁能在方寸屏幕之间,用几分钟的时间,既提供快速的情绪价值,又交付微妙的文化体验,谁就能在微短剧出海的下半场中,掌握真正的主动权。
最终,微短剧出海的成功,将不仅仅是几家平台公司的成功,更将是中国文化叙事能力在全球范围内的一次重要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