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出海”,是文娱行业的选择题还是必答题
近日,迪丽热巴出席迪奥活动引发广泛讨论,不禁让人想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出现在了Met Gala的红毯、海外顶级时尚杂志的封面,以及全球流媒体平台的热播剧集中。
中国面孔在国外走红毯、拍电影等等不仅仅是所谓的“打开知名度”,更是整个“出海”浪潮下的必答题。从零星的“闯入者”,到如今逐渐形成的“东方浪潮”,“出海”已经从少数头部艺人的选择题,变成了整个行业都必须思考的必答题。
然而,在这股浪潮之下,我们也目睹了太多无声的沉寂。投入巨资拍摄的MV在YouTube上播放量惨淡;精心准备的机场街拍在外网无人问津;生硬翻译的社交媒体内容下,只有粉丝尴尬的“控评”。
为什么?
因为很多人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成功的国际形象,从来不是靠零散的曝光和单纯的运气,而是一项需要精心设计并且精细执行的“工程”。它不是浮于表面的中文“翻译”,而是带着温度与文化的“转译”;不是对艺人人设的直接“搬运”,而是糅合在地文化的“重塑”。
今天,环娱通讯(AEnewswire) 将为大家分析艺人能在“东方浪潮”中取得一席之地的原因,让国内的艺人全球舞台上行稳致远。
1.不止浮于表面的翻译,更需重塑“全球人设”(Global Persona)
在开展任何出海工作之前,所有人都需要先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抛开“中国明星”这个身份,你的艺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最吸引人的核心特质是什么?
是颜值?是人品性格?是高超的演技还是街拍超强的表现力?
毕竟绝大多数的国内粉丝熟知的“梗”和人设,在文化属性并不相同的海外是无效的,甚至有可能是负面的。所以在开展出海工作之前,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能跨越文化、引发受众共鸣的“全球人设”。
从“文化标签”到“普世价值”:
一个“古风少年”,在国内可以是仙气飘飘的代表,但是在并没有古风文化的国外,如何去打造全新且容易被人接受的人设呢?
在我们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非常热衷于探索中国神秘的东方文化,那么“古风少年”就可以被重塑为“致力于探索东方美学与现代音乐融合的青年艺术家 (An artist exploring the fusion of Eastern aesthetics and modern music)”。这样,艺人的穿着打扮无一不在展示着中国深厚的美学与文化,必然收到受众的喜爱与追捧。
一个“甜宠剧女王”,或许只是别人文化眼中的“傻白甜”但是甜宠剧最重要的是女主细腻的感情,双向奔赴的真挚情感以及不同于“傻白甜”的独立自主,那么,甜宠剧女王也可以被重塑为“擅长演绎当代都市女性细腻情感与独立精神的女演员 (An actress skilled in portraying the nuanced emotions and independence of modern urban women)”。
这些都不仅仅是基于简单的翻译,更需要了解在地文化,当地的民众他们的文化特点是什么,和中国文化的共通点又是什么。
所以在艺人出海的第一个关键点:找到文化独特性与人类共通情感(如爱、勇气、探索、成长)的结合点。
其次需要在“竞品”市场进行对标分析(Benchmarking),找出1-3位成功的同类型艺人。他们是如何与公众沟通的?媒体最喜欢报道他们的哪些方面?他们的粉丝构成是怎样的?通过对标,我们可以找到一条经过验证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只有当“全球人设”这根主心骨立住了,后续所有的物料准备和媒体沟通,才有了统一的方向和灵魂。
3.打造艺人的“国际通行证”——专业物料是基石(Official Assets)
如果说“全球人设”是灵魂,那么艺人行走世界的“护照”和“通行证”又是什么呢?毕竟这些材料它们决定了海外媒体、合作伙伴对你的艺人的第一印象。
所以艺人官方英文简介一定杜绝“简历式”罗列,不要只翻译百科,这种简介看起来没有故事性,仿佛陈列的人人挑选的商品。它需要用故事化的语言,将艺人的成长经历、艺术理念和关键成就串联起来,使其读起来像一篇精彩的人物特写,这可以使得媒体和合作伙伴可以快速的并且带有感情的了解到艺人的特点。
其次,要告别“粉丝特供”的精修美图,业内人士需要更高清专业宣传照(Press Kit Photos),同时要符合国际杂志审美的、兼具质感与故事感的专业宣传照。这需要与理解海外审美的摄影师和造型师合作。
最后还需要准备一个专业公关的标配:电子新闻资料包(EPK - Electronic Press Kit):将上述的个人简介、高清宣传照(提供下载链接)、代表作品的YouTube/Spotify链接、过往重要英文报道链接等所有信息整合在一起。
3.占领你的“世界舞台”——海外社媒不是微博翻版(Digital Footprint)
我们看到的最大误区,就是把海外社交媒体当成微博的“翻译版”,内容和运营方式完全照搬。
这种做法是无效的。因为海外的社交媒体比较多,受众和媒体投放形式是不同的,以国内的社交媒体为例,微博、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知乎等等社交媒体的受众以及传播形式和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以横屏视频为主,有的以竖屏视频为主,有的以图文为主,有的以简短的文字为主,在不同的社交软件需要使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和侧重点。
说回到海外的社交媒体,我们分别来分析各个社交媒体的特点。
1.Instagram——你的“线上视觉杂志”
Instagram的使用核心在于审美和故事。注重图片质量、排版构图和整体色调的统一。用高质量的视觉内容,讲述艺人的工作与生活故事。Reels是触及泛用户的利器。
2.X (Twitter)——你的“实时思想广场”
X (Twitter)的使用核心:即时、互动和观点。这个社交软件类似于国内的微博,这里可以与媒体、粉丝和行业人士直接对话。
3.TikTok——你的“本土文化参与器”
TikTok的使用核心在于创意、玩梗和参与感。这里需要放下偶像包袱,积极参与平台的热门挑战、使用流行BGM,用最本土化的方式和年轻用户玩在一起,展现亲和力。
所以其实第三步占领世界舞台的核心原则就是因地制宜,平台内容差异化。一个专业的团队,会为不同平台量身定制不同的内容策略。
4.发出你的“世界声音”——媒体沟通的艺术(Media Relations)
当一切准备就绪,就到了主动出击,让世界主流媒体听到你声音的时候。
从“通稿思维”到“Pitch思维”:
在国内,一份“通稿”可以发给所有媒体。但在海外,这种做法收效甚微。专业的公关团队,会为不同的媒体,甚至是不同的记者,量身定制“推荐信 (Pitch)”。将“作品”翻译成“故事”,将“故事”打造成“话题”,而不是仅仅是翻译作品。
仅仅告诉记者“我们发了一首新歌”,是无法打动他们的。我们需要提炼出故事点:这首歌的创作灵感是否与某个社会议题相关?它在音乐制作上是否融合了某种独特的文化元素?它背后的MV视觉美学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些才是能让记者眼前一亮的好故事。
5.结语
艺人的“出海”,是一场需要耐心和专业的“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
从重塑一个能引发全球共鸣的人设,到准备一套无可挑剔的专业物料,再到在不同的海外社交平台展现多面魅力,最终通过专业的媒体沟通,将影响力辐射到主流世界——这四个环环相扣的步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这条路没有捷径,但每一步的专业投入,都将为艺人的全球化之路,铺上最坚实的基石。